西安高新区第十二小学搞了一场热闹的活动,主题叫“学思分享·精测赋能”。这事儿听着挺高大上,其实就是老师们聚在一起,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,想办法把书本上的要求变成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学。目标很明确:让老师教得更好升利配,学生学得更扎实。
学校趁着暑假,组织所有老师一头扎进新课标的学习。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,而是逐字逐句地抠,像啃硬骨头一样。老师们不仅读,还得写心得,把课标里的理念跟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,琢磨怎么把这些理念变成课堂上的招数。光是读不行,还得动脑子想,真正把东西装进脑子里。
学完之后,老师们没闲着,马上分小组讨论。每个备课组、教研组都聊得热火朝天。有的说怎么设计大单元教学,有的聊跨学科怎么搞,还有的讨论怎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分享经验,也吐槽困惑。讨论中,灵感像火花一样冒出来,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接地气。
到了集中分享的环节,13位老师站出来,轮番上阵。他们结合自己的学科,拿出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,讲得头头是道。既有理论分析,讲清课标的核心要求,也有实际操作,告诉大家怎么把这些要求用在课堂上。听完这些分享,老师们都觉得眼界大开,脑子里多了一堆能直接用的好点子。
学习效果怎么样,光说没用,得考一考。学校出了套测试题,既有理论知识,也有实践问题。老师们沉住气,认真答题,展现了自己的真本事。这次测试不是为了难为人,而是像给老师们做了一次“专业体检”。通过答题,每个人都能清楚自己的强项和短板,为以后的教学指条明路。
升利配
活动结束后,教研部王平主任站出来总结。他特别表扬了老师们的热情和认真态度,说这次活动只是个起点。课标这东西,不是学一遍就完事儿了,得长期钻研,慢慢消化。希望老师们把学到的东西带到课堂上,真正用起来,让每一节课都更有质量。
这次活动还让老师们意识到,教学不是一个人的事儿。学校鼓励大家多协作,教研组要抱团研究,互相学习。以后,学校还会继续推这样的活动,让老师们一起钻研课标,分享经验,共同进步。目标很简单:让课堂变得更生动,让学生学得更开心。
活动带来的变化,已经在学校里慢慢显现。老师们开始尝试新方法,比如设计跨学科的主题课,让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也能了解点历史,或者在数学课上聊聊科学知识。这样的课,学生听着新鲜,学得也更有劲头。
数据也说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。学校统计,参与活动的老师100%完成了课标学习和测试,13位老师的分享覆盖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8个学科。测试结果显示,90%的老师对课标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。这说明,活动不只是走形式,真帮老师们长了本事。
当然,课标这东西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吃透的。老师们也有些困惑,比如怎么在有限的课时里,把课标的要求全落实。学校说,这没关系,慢慢来。以后还会组织更多培训和讨论,帮老师们把这些困惑一一解决。
这次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,就是让老师们更有团队感。以前大家可能各教各的,现在通过讨论和分享,老师们开始互相借鉴。比如,语文老师跟数学老师聊了聊,发现两门课可以结合起来教,学生学起来更带劲。这种合作,让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都更浓了。
说到最后,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,可能就是让老师们重新燃起了对教学的热情。教书不是简单的事儿,得不断学习、琢磨。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,把课上得更精彩,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,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
未来,学校还计划把这些成果推得更远。比如,把好的教学案例整理出来,分享给其他学校,或者请专家来指导,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。总之,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,而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开始。
这场活动升利配,就像给学校的教学注了一针强心剂。老师们学得认真,讨论得热闹,课堂也变得更生动。学生们可能还没完全感觉到变化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的课堂会越来越有趣,学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实用。这样的改变,谁看了不点赞呢?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